百元之恋 vs 热辣滚烫:结构性不公下小人物的生存vs新自由主义的自我成长

《热辣滚烫》这个电影过年的时候火了,3月份北美也上映了。于是我也跑去电影院看了。在那之前也看了原版日本版的《百元之恋》,对比这两部电影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看到《热辣滚烫》在试图遵循《百元之恋》的故事线的同时,比较好地和中国大陆本土的情况相结合,这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原因吧。

虽然我是因为要录播客看了电影,虽然我也在播客上说了自己想说的,但还是想来写一下。

比较来说,我个人更喜欢《百元之恋》。除了在电影技术和镜头语言上更加完整精炼外,《百元之恋》 呈现的价值观和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也能更get到。

iamge

直白的说,《百元之恋》表现的不是一个女权的故事,而是一个边缘人群的故事。是在晚期资本主义中,被制度性不公压迫的边缘人去反抗的故事。而拳击这项运动,在日本的context下,并非是中产的,而正是底层边缘人群更容易接触到的运动。至于被各种权力所压迫的女主(电影都表现在男性角色上),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不被当作人平等看待的女主,只有站在拳击台上,面对对手(同样是女性,我们不知道对方的故事,但她也可能是另一个女主),才第一次被平等的看待,即便输了比赛,只要她站在拳击台上,她就和对手是平等的,是被当作人看待的,才能得到一个平等的拥抱。然而结局也表明,这一瞬间的平等,个体的斗争的无意义。甚至底层之间的连接(比如女主和拿便利店便当的homeless大妈),也不可能对抗这个体制。个人的努力似乎是徒劳的。但在这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似乎我们能看到的,让我们感动的,却是这徒劳中的一点点光亮。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百元之恋》更丧的原因。《百元之恋》的女主并非要“赢一次”,她只是想被当作一个正常的平等的人对待而已,但系统性的歧视和压迫,让她最终无法做任何的反抗。因此《百元之恋》不是女权(女主换成任何日本社会边缘群体都成立的故事),也不左,但却把问题核心直接指向新自由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本身。

反观《热辣滚烫》,除了电影语言的不成熟之外,导演明显的着眼点和关心点就和《百元之恋》完全不同。《热辣滚烫》中女主从始至终的信念就是为了“赢一次”。当然这个“赢”并非是世俗意义上的,大众主流价值观的赢,而是内在的赢一次。最终她虽然在拳击场上输了,但是她赢回了自己的人生。通过拳击和健身,她不仅获得了一身健美的肌肉,还得到了一颗坚强的心,不再被人利用,不再讨好别人,而是要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人生。因此《热辣滚烫》和《百元之恋》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它们共享的只是一个故事线。而且因为是翻拍,“拳击”在《百元之恋》里是非常非常符合故事逻辑的选择,而在《热辣滚烫》这边,则可以替代成任何运动或其他活动。在这一点上,《热辣滚烫》的原创性,故事的逻辑和批评性就大大降低了。

iamge

另一方面《热辣滚烫》关注的更多的是个人,尤其是女性的成长。这可能也是让很多国内观众,尤其是女性产生共鸣的原因之一。因为女主原本就是一个柔弱的,唯命是从的,讨好性人格。这和她的肥胖其实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性格的女性在国内可能是大多数,当她通过拳击,让自己的身心都坚强起来的时候,就符合了国内主流的一种女权话语,一种靠自己的力量,坚强起来自立自强的话语。同时很可惜的是《热辣滚烫》里也没有任何反应女性之间互助的镜头,更多的则是来自其他女性对女主的嘲笑,利用,或者来自符合主流男性审美的女性与女主之间的视觉对比因此来引发笑点。

因此,《热辣滚烫》更好的对比可能不是原版《百元之恋》,而是《芭比》。从某个方面来说,《热辣滚烫》可以算是中国版的《芭比》。我们很难在一部大陆片里看到,第一对男性角色的嘲讽,对“男人至死是少年”的嘲讽;第二对女性健身的反思,女主减肥了,但她减肥后的身材也完全不符合主流男性审美,她强壮有力,她可以对任何人说“不”,她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这种新自由主义的自我成长,或许是当下大陆女性观众更能买账,更能共情的表述方式吧。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