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读书总结

虚构

年底了,提前写一下今年的读书总结,今年整体上读书不多,不到60本,Goodreads上计划的50本英文读物也只完成了小一半而已。读书口味越来越偏向政治历史,今天尤其读了很多verso出的书,越来越不容易读进去虚构类的书了。12月下半月也没有读小说的打算,所以先来总结一下今年读过的书中,喜欢的虚构类。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John Williams, Stoner, NYRB Classics, 2006.

这本书今年很红,很多友邻都读了,我也不能免俗。这不是一个时代英雄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故事,而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一个“无名氏”的故事。Stoner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转折的大时期:社会的大转型、战争、经济萧条……然而他却似乎和这些历史事件毫无关系,默默地读书,教书,结婚,生子。他有过朋友、妻子、女儿、孙子、情人、从事过热爱的事业,但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留下,生活一点一点消灭了Stoner的爱和热情。看似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但却是是最最平凡最最平庸的一生。然而stoner却是存在过,即使被人遗忘,即使在历史上无足轻重,但他依然活过,这就够了。最后stoner的弥留之际写得太好,文笔佳。

三島由紀夫「午後の曳航」新潮社,1968.

不能算是读过的第一本三岛由纪夫,但算是对他的重新认识。这本书让我喜欢上他的文学,但我依然觉得他是一个迷,他的信仰,他的政治追求,他的自杀都是一个迷。但不妨碍文学的美。这本小说虽然很中二而且世界观我也不是很能接受,但是不妨碍这实在是一本完美的小说。三个角色间的视角转换和心理描写都太棒——这可是短短不到200页的小说啊!对于水手龙二来说,在20岁所憧憬的大海,在航行中寻找光荣与死亡,就是生存的一切意义。对他来说死亡、光荣和女人是三位一体的存在,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他的生存也就毫无意义,所以当龙二发现他所追求的光荣与在光荣中死亡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当他最终选择双手可以握住的女人(房子)的肉体,接受做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道德职责时,他的虚无感达到了顶峰,也注定着他必死的命运。而早熟的少年登,则是眼看着自己的英雄,曾经追求光荣与理想的龙二逐渐“堕落”,对龙二的失望即是对未来的失望,然而谋杀了龙二未来是否就是会光明的?寡妇房子一心所追求的健康安稳的家庭生活,到头来也不过是幻影。无论是光荣、未来还是幸福,都如同这个港口小城一样,飘摇在大海上,虚无缥缈。标题”午後の曳航(えいこう)”即”午後の栄光(えいこう)”,这个联想紧扣小说主题。同时三岛的语言从一开始就散发着一种破败的唯美,死亡的气息。

Amos Oz, Between Friends,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3

今年第一次读到这位很有名的以色列作家。这本书是他的短篇集,还是写Kibbutz的故事。举重若轻的八个短篇。写Kibbutz之中的人和人的关系,独立却相连的故事,个人vs集体的矛盾,书名Between friends很有讽刺意味,因为在Kibbutz,人和人之间是没有真正的友谊关系的,每一个故事到了高潮到好似要发生什么,但最后什么都没有发生,人们依然在这种混沌的社会,混沌的人际圈里活着。Kibbutz的生活和管理方式以及人际圈很有50年代文革前中国农村的风貌。

Italo Calvino, 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2

卡尔维诺真的是个有趣的作家。好几年前读过他的几本书后就没有接触他,今年读了这本异想天开的小说,让我有再去读他的兴趣。在这本小说中,卡尔维诺探讨了读者-作家-文本三者的关系。如果说 伍尔夫的理想读者是一个普通读者,卡尔维诺延伸了这个普通读者的定义,像这本小说中的女主角一样,读者一直在追求未被讲述的故事,而作者和文本本身都不重要。同时,当读者阅读一本书时,故事的开头已经能引发全部的想象,而我们作为读者每次重读一本书,它都变成了另一本不同的书;每次阅读一本新书,似乎又都是出自那一本书。这样来说,书中11篇小说的开头却都不过是同一本书,而这本if on a winter’s night a traveler又是包含了所有故事所有想象的那一本书。

Elsa Hart, Jade Dragon Mountain: A Novel, Minotaur Books, 2015

这本书是今年的惊喜,完全不知道的作家,这本是她的出道作,还是我几乎不读的推理作品,却成为了16年最佳之一,并且让我成为作者的粉,继续追今年出的同一些列的第二本。这本书是设定在中国清初时的推理小说。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推理小说通俗文学已经很多了,这本书出彩的地方主要在作者的历史观上。小说的设定实在清朝的边境云南大理,出场的角色以外国人居多,而故事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东方vs西方上,时代正是要“闭关锁国”的时候,清朝正在“妄自自大”的时期。可能由于作者自身的背景,她生于意大利罗马,后来在捷克、美国和中国居住过,在华盛顿大学读过法学院。自己多文化的背景让她能够更加包容和理解当时东西方的立场,这一点上让我觉得作者很聪明,而且历史观很正!推理诡计方面我没什么资格评论,总体来说读起来很愉快,语言流畅,历史背景周详不出戏,人物角色塑造也很成功。

恒川光太郎「夜市」角川書店,2005

两个关于妖怪和异世界的中篇,第二篇《風の古道》比第一篇《夜市》好。两篇其实有联系,可以说世界观是一样的,在《風の古道》中提到了夜市,而夜市中的永久放浪者就是《風の古道》的主人公。文字流畅特别有画面感,气氛阴郁,如果拍成动画,感觉就是《虫师》的那种风格和画面感。说是获得恐怖大奖,其实一点都不恐怖,反而是两个感人治愈的故事。

夏目漱石「坊っちゃん」新潮文庫,2003

夏目漱石的小说读后感觉都很好,读过《心》和《それから》,都是比较“正经严肃”的悲剧故事。而《坊っちゃん》就十分戏虐讽刺。虽然鲁莽单纯,却纯洁善良的坊っちゃん,毕业后去乡下教书,而学校和乡下的小社会非常乌烟瘴气。耿直善良的坊っちゃん在那个乌烟瘴气的环境中的“搏斗”,写得十分夸张漫画,而且各种“反面人物”说的话语里掺杂很多俚语与方言的语言使得人物活灵活现。另外感觉夏目漱石当年当老师的时候肯定没留下什么好的回忆吧……

中島敦「李陵・山月記」新潮社,1989

如果不是那本中译本,还真不知道中島敦!这本书里一共收录四篇,如果“山月记”和“名人传”算是很出彩的短篇小品的话,李陵那一篇真是堪称完美,从语言到人物刻画到心理描写,历史的沉重感,命运的捉弄,异乡人的孤独全部完美地融入到这个中篇里面,有几处真是忍住不流泪,太棒了。

村上春樹「東京奇譚集」新潮社,2005

村上春树的小说读过的不是很多,但总的来说还是喜欢的。这本是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里的短篇小说风格很像这一本,而这一本里的故事只是情节上更多了一些奇幻。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篇「品川猿」。

三島由紀夫「潮騒」新潮社,2005

这是今年读的第二本三岛由纪夫,依然美,依然让我很不懂他,但就是有魅力让人去读他。这是一本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纯美的爱情故事。海边,暴风雨,纯洁的少男少女,在山洞中,赤身裸体,坐在篝火边,这种意象居然一丝猥亵感都没有,只是觉得好纯好美!《潮騒》的故事情节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只是让我惊异的是三岛由纪夫到底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世界怎样的美!如果像小说里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世界观和美学观的话,那是多么纯粹,多么非人非世俗的世界啊!

綿矢りさ「しょうがの味は熱い」文藝春秋,2015

同居不等于要结婚?綿矢りさ的新作分两篇,但都写的是同一对同居生活男女的尴尬状况。第一篇《しょうがの味は熱い》是两人同居半年后的某天晚上的故事,第二篇《自然に、とてもスムーズに》是两人同居三年进入倦怠期的故事。写的很好的小说,将男女一同生活的微妙关系,互相忍耐互相伤害写的很好。男女双方都很作,女方一定是想结婚,抓住男方不放,去改变自己迎合男方,自己的世界里只有男方。而男方又觉得自己做了很大牺牲,生活方方面面都容忍着女方。相爱却不适合的两个人,普通相爱的青年男女面对生活,面对婚姻的选择、纠结、考量都写得很真实。从《蹴りたい背中》(中文版:欠踹的背影),到《かわいそうだね?》(中文版:亲爱的闺蜜),再到这一本,能看出綿矢りさ的成长。大概是因为她自身结婚后对婚姻的思考,才能写得如此真实吧。而且綿矢りさ的文字很好,小说的接入点也很聪明,虽然有不足之处,但能看到她才华和成长空间,作为粉丝,期待綿矢りさ的新作!

Never Let Me Go, by Kazuo Ishiguro, Faber And Faber (2006)

Kathy, Tommy和Ruthy在英国的Hailsham寄宿学校一起长大,故事随着Kathy的回忆一点一点展开,那些童年在Hailsham的美好回忆,随着他们的长大,渐渐地展现出其背后不可告人的秘密……在为书中的克隆人的命运而悲痛的时候,想想我们自己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kathy的第一人称叙述混合了很多她的观念和印象,以及对hailsham“美好时光”挥之不去的怀念之情,倒是很像The Remains of the Day。只是这本书更悲伤,而且极具讽刺意味。而且这本书让我想到stoner,都是毫无意义的人生,却还是得那么活着,捉住一点虚无的经历(stoner)或者回忆(kathy)活下去然后无意义地死去……

Maurice, by E. M. Forster, Penguin Classic (2005)

Forster一生是个未出柜的gay,这本小说写于1910s,但在他去世之后的1970s才出版。小说多少有Forster自身的影子。年轻的Maurice Hall少年时代感受到的一股莫名的对同性的注意,直到他进入剑桥,遇见Clive之后终于认清自己就是一个gay,当他同Clive亲密无间地度过了大学时代后,Clive忽然变直男,与Maurice分手,这对Maurice打击太大,甚至一度想要治好自己的“病”,然而他又遇到了Clive的猎场管理员Alec并与之相爱……确实clive忽然变直以后的故事就不那麽好看了,但小说后半部分却是本书的精华,加深了小说的主题和意义,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同性恋小说,而是一部成长、自我觉醒的小说,forster依然关注不同阶级不同国家的角色之间的冲撞和分歧,但或许太想要故事服务主题,重大情节上并不能十分令人信服,如clive的转变,如maurice爱上alec,都十分突兀。但总的来说很喜欢maurice这个角色,100年前当个gay真难。forster和毛姆相比,还是更喜欢后者。

The Price of Salt, by Patricia Highsmith, W. W. Norton & Company (2004)

19岁的少女Therese孤独且贫穷地栖身在纽约这个大都市,一边做着舞台设计的梦,一边打着零工。在圣诞购物热期间,Therese在百货公司的玩具柜台打工时,对40多岁的人妻Carol一见钟情,并疯狂地爱上了对方……啊,其实就是个少女成长的故事。文字很好很清新。读完后让人觉得真是爱能超越一切,爱能让人成长,失恋部分写的真好,结尾好。有隐隐地写出了那个时代社会对同性恋的苛刻和偏见,Carol的离婚纠纷可以看成是同性恋争取权利的一个隐喻。最终Carol的抛弃家庭,甚至抛弃爱女,选择了Therese也十分能说明作者的立场了。另一方面,很认同作者对普通直男的观察,Carol的老公是社会成功人士,却是一个伪君子;Therese的男友Richard也是个学画画的学生。他爱上Therese因为Therese也搞点艺术可以与他有共同语言,但同时又不会超过他,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Carol的老公和Richard都是特别典型的平庸直男。男性角色中只有高大帅气的理科geek,dannie最可爱!但最终在Therese可以选择Dannie的情况下,她还是选择了Carol!

漫画

五十嵐大介《ディザインズ(1)》 講談社 (2016)

超越自然的异形生物——HA(Human Animal)是被人类重新设计了DNA后,人与动物的混合体。他们具有超能的身体能力,被人类投入到战争和杀戮中。但实际上,HA背后是与人类的未来紧密联系的一个庞大的计划……算是五十嵐老师的粉。从《小森林》到《南瓜的冒险》,又补了《魔女》和《海兽之子》。如果《小森林》和《南瓜的冒险》只算是散文小品,《魔女》算是短篇“小说”的话,到了《海兽之子》真正感受到五十嵐老师的厉害除了在画功上之外,更在其对人与环境的思考和自然主义者的立场。最近日亚邮件推荐看到老师出了新漫画,于是立刻买了kindle版。非常牛逼的设定和世界观,不是机器人而是人与动物的合体,这也算是延续了老师一直以来的主题。第一册并没有看出多少东西,信息量不大,但不明觉厉。有《海兽之子》这种有思想深度的sf漫画在前,相信新作一定不会令人失望!

桜井画門「亞人」東立出版社,2014

因为看了动画去补了漫画,之前看漫画的时候觉得不好看,不死设定的漫画也太多了,一开始感觉就是普通少年漫没太大意思,而且中二的很,于是就没看。不过再一口气看了8集动画后,觉得后面的展开实在好,设定也好,打斗好看,有深度,制作精良。现在很少见的好动画!于是就去补了漫画,漫画看到后面居然觉得很有浦泽直树的味道,一口气看到36话,慢慢追吧……


非虚构

在今年读过的57本书里,非虚构有30本(不算手头上正在读的也是非虚构)。而且今年读的书中verso出版的居多,可见阅读口味和政治倾向的转变。另外今年买了好多verso的书,明年就加紧读,另外还要读科普和经济方面的书,并且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明年的期望。而在今年读过的30本非虚构里,有十几本非常好的,总结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A Life Beyond Boundaries: A Memoir, by Benedict Anderson, Verso (2016)

Benedict Anderson的回忆录原来是日本出版社的编辑找到Anderson想让他为日本学生读者写一本回忆录。因此这本书的audience其实是日本读者,书里有很多地方特别提到日本。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Anderson先讲述了他四处奔波的童年,1936年生于云南的Anderson随着父母辗转最终回到故乡爱尔兰,小时候的在亚洲和爱尔兰的经历对他日后的研究有意识无意识地会有一些影响。后来Anderson在英国读书,从Eton到剑桥,他说自己算是接受“传统”欧洲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代人。在剑桥Anderson读的是古典学,这对他日后的interdisciplinary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影响。毕业后,Anderson到了美国的Cornell搞政治,当时正好是50年代美国大学改革,Cornell的南亚研究中心也刚刚建立,Anderson的研究兴趣就渐渐转向南亚。书中Anderson讲述了美国大学中区域研究的兴起,以及Cornell的南亚研究中心背后的国际政治和历史的原因。之后Anderson回忆了他在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利宾的Fieldwork,以及他的治学方法和对区域研究现存的问题和limitation的反思,还有《Imagined Communities》和其他书的成书经过,最后Anderson写到他退休后的研究和兴趣。读完书之后觉得Anderson这个人很有趣。他算是老一辈学者了,对“新的”理论的兴起和运用他的反思非常有道理。另外作为爱尔兰人的Anderson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边缘人,因此在做学术看问题上有作为一个边缘人的好处。并且他也对美国主义持有怀疑态度,他说自己很庆幸出生于30年代成长在爱尔兰,并没有受到太多美国文化的影响,他退休后重新拾起对文学和黑白电影的兴趣也根据自己成长经历和童年有很大关系。

Istanbul: Memories and the City, by Orhan Pamuk, Vintage (2006)

Pamuk写的关于istanbul的散文,他的文章写得很漂亮,因为Pamuk几乎一辈子住在istanbul这座城市,他笔下的istanbul结合了自己的回忆和经历。另外作为一个“东方”都市,同样经历了“西化”和“现代化”的种种问题,Pamuk面对这种“现代的困境”的态度也是很喜欢的,不过度怀旧也不过度西化,他站在一个很巧妙的平衡点上,让“外人”去了解istanbul的生活,了解土耳其的近代历史和文化。

Left Hemisphere: Mapping Contemporary Theory, By Razmig Keucheyan, Verso (2013)

很棒的书,对当代critical theory学者和思想家作了一个简洁明了的素描,也有对战后critical theory发展分支的梳理,对当代critical theory有兴趣的人可以当作入门来读,有一点背景的人也可以读这本书来梳理一下时间顺序和历史背景!能写得如此清楚非常难得!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传统的艺术史写作,research算是中规中矩,但翻译流畅,先讲社会文化政治大环境,再讲艺术家个人这种研究方法不算新也不取巧,却做得很扎实,论点也许有些general,可以再narrow down一些,但白谦慎鉴赏书法的技巧很高,而且就作品论作品,不牵强附会,也不过渡解读,很值得一读。

Korea’s Twentieth-Century Odyssey, by Michael E. Robinso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非常好的偏左派的朝鲜半岛近代史通史。简洁明了却并不浅显,而且有立场,有分析,史料也详实。尤其pre-1945日本殖民那里写的很好!

The House by the Sea: A Journal, by May Sart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6)

1971年,60岁的May Sarton从Nelson搬到海边的一座房子里独自居住,并有了这本journal。这本journal从1974年11月记到1976年8月。May Sarton文字非常优美亲切,纤细却有力,而且十分真诚诚实。在这本journal中,她写每天窗外大海的面貌,写摆弄花园,写养猫遛狗,写她的工作,遇见的人,写的信,读的书,写她的伴侣Judy。除了这些日常生活外,还有年过60岁的May Sarton对年老,死亡,创作,孤独的思考。读她的文字,像是一个年长的朋友和你婉婉道来growing old的心境,焦虑,内心的平静和火热。

The View from the Train: Cities and Other Landscapes, Patrick Keiller, Verso (2013)

很有意思的作者多年的论文合集。作者是从建筑转电影,这些论文是他拍摄电影以及对伦敦城市建筑/规划的思考。文章中大量出现Lefebvre, de Certeau和Benjamin的引用,而且作者是surrealism和situationist的信徒。将建筑/城市空间与电影结合,并认为电影可以成为其一种建筑/空间批评的思考,也很有启发性。

Violent Borders: Refugees and the Right to Move, Reece Jones, Verso (2016)

略白左,然并卵,但依然觉得还是应该有这种批判的声音,可以一读。边界的暴力即国家的暴力。从叙利亚难民入手,从具体的身体的暴力到经济环境这种概念上的暴力,从发展大国vs贫穷弱小国家到贫穷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家边境问题。最后提出三点改革呼吁。实则是在批判现存nation-state制度和全球资本主义这一点还是很赞同的。

立川談春《赤めだか》扶桑社 (2008)

很好玩的回忆散文,立川談春回忆老师落语界大师立川談志的为人处事,回忆自己拜师学艺,回忆其他师兄弟。从这些文章中,不仅仅能看到落语世界里的一些行规门道,更能看到談春对老师談志的爱,他笔下的老师好玩严厉也温柔。还能看到談春对立川派的自尊和身为立川派的自觉。非常棒的回忆散文!

柄谷行人《柄谷行人 政治を語る:シリーズ/六〇年代・七〇年代を検証する〈1〉》図書新聞 (2009)

柄谷行人的访谈录,他谈及了年轻时候的求学经历,自己的思想的建立过程,完全可以作为“柄谷行人入门”来读。然而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是一旦搞起运动就中二的不行呢?虽然他的言论和观点大部分我都非常认同,虽然他想做出的对世界/社会的改进我也非常认同,但当他谈到现在自己在做的一些事情和运动的时候,真的觉得不能认同。

Origins of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Karatani Kojin,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1993)

并非是一本日本文学史,在这本书中,柄谷行人试图探究日本现代文学的源头,换句话说,他试图重新审视批判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一些话语,这些因复杂的现代性而形成的常识,即是“源头”,也是问题所在。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如今读来已不稀奇,但柄谷行人能够从西方哲学出发,将批判理论与日本本身的文学和历史结合(并非硬套理论),站在文学的立场上,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出发反思日本的现代性这点上,十分出色。这就是一个头脑清楚把书读通的学者写出来的书啊!另外,也让我对疾病、现代医学批判这方面引起了兴趣。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 by E. H. Gombrich,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虽然是给青少年写的,虽然我也很希望小时候能读到这本书,但是现在来读又有不一样的收获。书的前言里提到这本书的写作经过很是有趣。作为一个艺术史学生,Gombrich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机缘巧合下给出版社写了这本书。虽说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读物,但自己读起来觉得十分有趣。原本不是特别喜欢读通史的我,读起这本书也是津津有味。一来在于Gombrich很会讲故事,把历史讲的十分生动有趣吸引人。二来在于我对欧洲pre-modern history也并不了解,经由Gombrich深入浅出地解说,让我开始对古代/中世纪欧洲历史十分感兴趣了。modern history由于比较熟悉和了解,看Gombrich写的就觉得略浅显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Gombrich距离我们今天所谓的modern history年代太近的缘故。会有人说Gombrich这本书西方中心。我到觉得这不应该是批评这本书的一个标准。虽说这本书叫做世界史,实则主要写的是西方史;虽说对中国,印度提到一些(with great respect)对美洲新大陆就提了一两句,而压根没有说道非洲等其他地区,但考虑到这本书写作的年代,就不应该以西方中心来诟病。另一方面还能看到的是Gombrich的历史观,这本书写于30年代,以一战结束,在经历了一战后,在当时西方社会流行着一种西方文明衰败观点的时代,Gombrich写的欧洲史肯定会受到他当时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因此读起来就觉得欧洲史一直到启蒙运动之前,都是互相打仗征地。而后来的发现新大陆也好,开辟殖民地也好,都是在pre-modern时期互相打仗,随后建立起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这是Gombrich的历史观,赞同不赞同他就另当别论。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棒的书,英文翻译的很妙,而且语言简单好读。倒是很希望自己小时候能读到这本书。不过现在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开始对古代欧洲史感兴趣,并且想去找相关的书来了解了解。

Doris Lessing, On Cats, Flamingo (2002)

Doris Lessing对猫的细微观察和描写十分好看,她的文笔真好,这是我第一次读她的书,读完以后让我想去啃好多年前买的那本大部头The Gold Notebook了。书里写的那些猫都栩栩如生,它们的性格,它们的骄傲和坏脾气都是那么可爱。还有一些受伤的猫,死去的猫,野猫,家猫,农庄里的猫等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地铁上读的时候就特别想念家里那只正在睡大觉的懒猫。

Contents